焦點熱議:張伯禮院士:國醫(yī)大師的堅守與奉獻

2022-11-19 16:57:22
科學網 發(fā)布時間:2022/11/19 17:07:32
選擇字號:
張伯禮院士:國醫(yī)大師的堅守與奉獻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談及關于進一步優(yōu)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實施的原因,與新冠病毒即病毒潛伏期縮短、重癥減少等特點的改變有關。張伯禮院士表示,二十條的優(yōu)化調整,總的趨勢是防控更加科學了、更加精準了,但絕不是躺平跟放開,而是要調整策略,逐步過渡到與病毒特點相適應的狀態(tài),病毒變了,策略就得改變。

張伯禮院士團隊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fā)初期臨危受命投入抗疫前線的醫(yī)療力量之一。他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在接受《科學追光者》專訪時,張伯禮院士回顧了他和團隊在武漢的經歷,他直言“穿上防護服就像戰(zhàn)士穿上盔甲一樣,它是一場戰(zhàn)爭,雖然沒有真槍實彈,但也是面臨著死亡,跟病魔做斗爭。”在最初因為缺乏對病毒的了解而異常緊張的氛圍中,張伯禮堅持密切接觸病人、組織癥候調查、承辦中醫(yī)主導的方艙醫(yī)院、主張將控制轉重率作為評價治療方案的核心指標。

更鮮為人知的是,張伯禮院士在抗疫期間默默完成了一次膽囊炎手術,術后第二天就再次投入抗疫工作。

談及中醫(yī)的發(fā)展,張伯禮堅定而自信。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中醫(yī)傳統制劑方法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始終致力于將中醫(yī)藥文化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將質量、循證、機理等學界和病人關心的問題,作為重要研究課題。

但談及榮譽,張伯禮謙遜而低調。對于“人民英雄”的褒獎,他說:“馳援武漢的醫(yī)務工作者和武漢的醫(yī)務工作者是共同戰(zhàn)斗的。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就我個人來說,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兒。”

而這,正體現了他作為一名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科學追光者》就是這樣一群科學家的忠實記錄者。欄目以中國科學家時代群像系列紀錄片為定位,節(jié)目的鏡頭將不僅對準為新中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開疆拓土的偉大先驅,也將聚焦當下正在踐行科學事業(yè)、推動國家科技力量進步的中流砥柱,以及肩負傳承科學家精神使命與擔當的新生代科學家。

從“科學救國”到“科技強國”,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科學的力量在國家發(fā)展的路徑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背后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支撐。而在當下,無論時代的潮頭涌向何方,科學家精神永遠不會過時,《科學追光者》也致力于還原和傳播這份深厚的精神財富,激發(fā)觀眾對科學家精神的踐行意愿,為時代發(fā)展輸送更多洗盡鉛華的正向能量。

《科學追光者》系列紀錄片還包含以第一視角記錄我國重大科學研究成果和科學裝置的《科學追光者·高光時刻》及《科學追光者·重器背后》。上述系列內容已陸續(xù)在各平臺上線播出。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發(fā)E-mail給: 
    
 


(資料圖片)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談及關于進一步優(yōu)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實施的原因,與新冠病毒即病毒潛伏期縮短、重癥減少等特點的改變有關。張伯禮院士表示,二十條的優(yōu)化調整,總的趨勢是防控更加科學了、更加精準了,但絕不是躺平跟放開,而是要調整策略,逐步過渡到與病毒特點相適應的狀態(tài),病毒變了,策略就得改變。

張伯禮院士團隊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fā)初期臨危受命投入抗疫前線的醫(yī)療力量之一。他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在接受《科學追光者》專訪時,張伯禮院士回顧了他和團隊在武漢的經歷,他直言“穿上防護服就像戰(zhàn)士穿上盔甲一樣,它是一場戰(zhàn)爭,雖然沒有真槍實彈,但也是面臨著死亡,跟病魔做斗爭。”在最初因為缺乏對病毒的了解而異常緊張的氛圍中,張伯禮堅持密切接觸病人、組織癥候調查、承辦中醫(yī)主導的方艙醫(yī)院、主張將控制轉重率作為評價治療方案的核心指標。

更鮮為人知的是,張伯禮院士在抗疫期間默默完成了一次膽囊炎手術,術后第二天就再次投入抗疫工作。

談及中醫(yī)的發(fā)展,張伯禮堅定而自信。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中醫(yī)傳統制劑方法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始終致力于將中醫(yī)藥文化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將質量、循證、機理等學界和病人關心的問題,作為重要研究課題。

但談及榮譽,張伯禮謙遜而低調。對于“人民英雄”的褒獎,他說:“馳援武漢的醫(yī)務工作者和武漢的醫(yī)務工作者是共同戰(zhàn)斗的。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就我個人來說,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兒。”

而這,正體現了他作為一名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科學追光者》就是這樣一群科學家的忠實記錄者。欄目以中國科學家時代群像系列紀錄片為定位,節(jié)目的鏡頭將不僅對準為新中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開疆拓土的偉大先驅,也將聚焦當下正在踐行科學事業(yè)、推動國家科技力量進步的中流砥柱,以及肩負傳承科學家精神使命與擔當的新生代科學家。

從“科學救國”到“科技強國”,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科學的力量在國家發(fā)展的路徑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背后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支撐。而在當下,無論時代的潮頭涌向何方,科學家精神永遠不會過時,《科學追光者》也致力于還原和傳播這份深厚的精神財富,激發(fā)觀眾對科學家精神的踐行意愿,為時代發(fā)展輸送更多洗盡鉛華的正向能量。

《科學追光者》系列紀錄片還包含以第一視角記錄我國重大科學研究成果和科學裝置的《科學追光者·高光時刻》及《科學追光者·重器背后》。上述系列內容已陸續(xù)在各平臺上線播出。

標簽: 科學追光者

關閉
新聞速遞